初春的风一吹,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就要送走一群“游客”——鹅鸭候鸟。它们要尽可能飞3000多公里,回到北方、西伯利亚、北极圈的繁殖地。2月中旬,他们陆续踏上征程。
作为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大量候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中途停留地和重要的越冬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接待”近百万只候鸟。
想象一下1.png
还有一群“岗位管家”,他们是护林员、工程师、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管理湿地和调查鸟类数量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专员刘就是其中一位“管家”。鸟类监测是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的鸟类种类、数量和繁殖情况反映了湿地的生境状况和管理成效。而更多的监测数据,如地形、水位、植被、鸟类食物资源等,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管理湿地,保证候鸟有良好的“停留”环境和足够的食物。
想象一下2.png
△刘洁瑜正在进行鸟类监测。
2021年,海康威视也加入了东滩鸟类保护的行列,携手某WWF,在WWF工作区域东滩自然保护区北八窑自然中心栖息地优化区安装视频传感设备,成为众多岗位“管家”的鸟类监测“助手”,收集更完善的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想象一下3.png
△远远望去,可以看到《观鸟》里的海康威视设备
治理互花米草花了5年时间。
鸟类有了更舒适的“驿站”
早上四五点起床,带着观鸟设备出门进行早期鸟类监测,是自然保护区鸟类监测员的日常缩影。"鸟类在这个时候最活跃。"有时,他们整天出去。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科技信息部副科长冯雪松告诉我们:“东滩自然保护区很大,有241.55平方公里。如果你想观察海滩上的鸟,沿着大坝开车很方便。”
但10多年前,这段旅程要艰难得多。
想象一下4.png
当时沙滩上覆盖着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冯记得,2007年,他刚参加工作,去海边监测,穿上又大又厚的下水裤,穿越约2公里的植被,其中一半是互花米草。“它不像有缺口的芦苇,非常密集。走在37度就像蒸笼一样。到最后,你几乎是手脚并用。走2公里要一个多小时。”
互花米草的野生生长不仅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而且入侵植物生长密集,鸟类无法停止觅食,根系密集,堵塞了潮汐冲沟,改变了海滩原有的生境,严重影响了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生存,导致东滩自然保护区鸟类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想象一下5.png
2013年,东滩自然保护区下定决心治理互花米草,次年邀请世界自然基金会入驻,为生态修复出谋划策。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的优化,换来了鸟类喜欢的芦苇和米草的回归。"第二年,我们观察到鸟类开始在这个地区筑巢."冯告诉我们,除了清除互花米草,鸟类栖息地的优化,包括修建小岛和潮汐沟渠,都是为了让候鸟更好地停在这里。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岛屿吸引了许多在夏天繁殖的候鸟。“有普通燕鸥、黑翅长腿鹬、环颈鹬、黑嘴鸥。它们喜欢在旁边几乎没有草和水的小岛上繁殖(这可以阻挡地面捕食者)。”因此,云杰观察到了更多样的候鸟栖息地。“大自然就是这样,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意想不到的惊喜。”
科技帮助拉近观鸟的距离
帮助“管家”记录丰富的数据
目前,东滩自然保护区还没有褪去“冬装”。远远望去,一大片暖黄色的芦苇和几只小鸟在其中游荡,不时飞向空中。通过放大20倍的望远镜,这些鸟瞬间变成了混凝土——野鸭在芦苇丛中休息,斑鸭在栈道上悠闲地散步,白琵鹭吃小鱼小虾...当距离缩短时,望远镜后面的鸟类和观鸟者也有不同的联系。
但对于候鸟的“管家”来说,通过双筒望远镜观鸟是不够的。
“鸟类非常敏感。人一靠近就飞走,监视器在野外也无法一直盯着,所以很难记录特写画面,也很难研究鸟类的行为,尤其是繁殖。”直到安装了视频传感设备,云杰和她的同事们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视频:炎热的夏天,环颈鸻会用腹部的泥水给雏鸟降温;还有父母抓了一条大鱼,幼鸟半天没咽下去,被父母追着去喂鱼,还有斑鸭在栈道上玩“木头脑袋”...
想象一下6.png
△一家三口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普通燕鸥。
视频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除了记录有趣的画面,还能反映出繁殖地的状况是否良好。“比如我们有时候能看到三四百只普通的燕鸥繁殖,那么它们有几只真的繁殖成功了呢?如果有远程视频来帮助保护管理人员收集更多的数据,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管理有效性。”云杰说。
想象一下7.png
此外,视频传感设备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高效地计数鸟类。冯告诉我们,去年12月初,海滩上出现了一大群小天鹅。在电脑前坐了10分钟,通过几个重要位置的视频感应设备,数了一下他们的人数,大概有2000人左右。
候鸟用翅膀“测量”生态。
保护他们也是保护一个更好的家园。
候鸟飞翔,普通人看到大自然的奇迹,观鸟者看到生命的奇迹,自然保护区护林员看到回报和承诺,云杰看到他们用翅膀描绘的生态景象。
想象一下8.png
世界自然基金会刚入驻东滩自然保护区时,北坝自然中心记录的鸟类有150种,现在已经上升到200多种,其中不乏“明星鸟”,如世界上仅存不到500只的琵鹭,笑鸥、卷毛鹈鹕、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都出现过。
然而,云杰关心的不仅仅是物种和数量。她更注重长期的管理目标,比如水位、岛屿的裸露面积、植被面积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候鸟的栖息,以及底栖生物和鱼类的状态,鸟类的食物有没有增加等等。“最终目标是管理好这片湿地,确保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不断为鸟类提供中途停留、越冬地和繁殖地。”
想象一下9.png
只要有时间,云杰就会出去观鸟。有时夜幕降临,光线变暗,远处的天空被涂上一层蓝红的晚霞。除了她脚踩在泥土上轻微的沙沙声,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芦苇的声音,偶尔还有鸭子叫鸟。
那一刻,云杰觉得她似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那些用热情和爱心保护生态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刻。
想象一下10.png
为了让这一刻持续更久,海康威视将继续发挥科技力量,帮助收集鸟类数据。
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未来,海康威视将与地球自然基金会、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开发智能鸟类识别系统,帮助工作人员更高效地观察鸟类,为保护湿地生态增添智慧。